作者:孙铮铮
一、血液透析市场概述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有近400万人患急性肾病,且人数还在逐年攀升。目前肾脏疾病患者中,约两成患者是急性肾损伤所致,在所有急性肾损伤患者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救治不及时而导致肾功能衰竭(俗称"尿毒症"),需要终身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以维持生命。
血液透析是一种血液净化疗法,它可以替代正常肾脏的部分排泄功能,是抢救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血液透析市场是中国最具潜力的蓝海市场,具有很大增值空间。民营血透服务的资质逐步放开,血液透析行业即将迎来民营资本的黄金投资期。同时,随着大病医保的覆盖,血透患者的支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费用已经不是核心障碍,未来血透行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血透常规药品由EPO和肝素组成,目前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服务费用一般作为床位,医护人工费用。目前国内的民营血透中心分为独立血透中心,医院合作共建及仪器投放三大主流运营模式。目前空白市场仍然较多,行业处于跑马圈地状态,首先获取患者资源,然后再通过介入产业链获取利润是主流商业模式。
二、透析药品情况概述
透析用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抗贫血药物,抗凝剂和透析液。
a) 抗贫血药
长期血透会导致血红细胞损失和贫血,因此抗贫血药必不可少。血透患者最常使用的抗贫血药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EPO每周给药2~3次,剂量为每周120~150IU/kg。按中标价格计算,周费用应该在105~120元。EPO已基本国产化。(数据来源:《2016-2020年中国血液透析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b) 抗凝剂
血透过程中必须使用抗凝剂以防血液在管路及透析器内凝固,肝素是目前最常用的抗凝剂。常规肝素在血透中普遍使用,但低分子肝素更安全,特别适用于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常规肝素使用广泛。常规肝素的价格便宜,单次血透用量不足100mg,招标价格不足10元,已基本实现全国产化。对于非出血倾向的病人来说,常规肝素即能满足日常治疗需求。在目前按项目打包的支付模式下,价格低廉的常规肝素占市场主导。(数据来源:《2016-2020年中国血液透析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c) 血液透析粉、液
血液透析粉、液为血液透析中的重要耗材。透析器是应用膜分离技术原理,将患者的血液和透析液同时引进透析器(两者的流动方向相反),利用透析器(人工肾)的半透膜,通过半透膜弥散原理清除毒物,通过超滤及渗透原理清除水分并补充碱基和钙,纠正酸中毒,调整电解质紊乱,替代肾脏的排泄功能。而透析液除了代谢产物外,其他成分和浓度与血浆几乎一样。其中透析液中的钙离子,碱基等微量元素略高于血浆。给血浆补充钙离子等,是为了维持电解质平衡;给血浆补充碱基是为了维持酸碱平衡,防止酸中毒。
血液透析粉和透析液以国内品牌为主,在全国有20多家企业可以生产透析液和透析粉产品,主要分布在天津、广东、江苏、河北和辽宁等地区。(数据来源:《2016-2020年中国血液透析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三、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
医药行业关乎国计民生,整个上下游都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方各面,我国政府长久以来对此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政策倾斜。政府曾多次提出深化医疗改革,在此过程中基本医疗保障建设快速推进,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4 年重点工作任务》,我国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已经稳定维持在 95%以上。同时,2013 年国务院印发和之后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医疗市场化改革拉开序幕,也为今后的药品改革作下了铺垫。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原料药是国内医药行业的支柱产业,也是国家支持的重点产业之一。在 “十一五规划”中,发改委特地印发《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对医疗行业方方面面提出了要求,并专门提出对化学原料药领域的支持;2011 年推出的 “十二五”规划中,文件明确鼓励对化学新药的研制开发,这其中就包括化学原料药。2012 年 1 月 19 日工信部发布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进一步巩固大宗原料药的国际竞争优势,提高特色原料药出口比重”、“加强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与应用,提高制剂生产水平,培育新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特色原料药品种”。政策层面对医疗、医药行业的重视,特别是对化学原料药行业的直接支持,为相关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也为化学原料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2)医药产业长期刚性
化学原料药是医药制剂的上游产业,而就药品而言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中均呈现需求刚性的现象。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在未来十年内老龄人口将进入一个加速上升期,为此将带来巨大的医疗需求。同时,根据卫生计生委发布的《2014 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呈现逐年提高的态势,而民众医疗意识的增强,对慢性病的预防与治疗将较之过去将更加依赖各类药物的常态化服用。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卫生费用支出的增长率远远高于 GDP 的增长率,全社会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亦是快速增长。
(3)全球医药产业链转移大背景
随着发达国家产医药产业的结构升级,全球范围内发生了相关产业链的转移,同时也对我国药企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国际大型制药公司逐渐将重心放到专利药的研发与销售上,并将传统产品逐级外包,其中的承揽商多为类似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医药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产业链的转移,也提高了新兴国家医药企业的技术水平。其中就化学原料药而言,我国在大宗原料药领域占据了较大份额,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学原料药供应地之一;同时,通过多年的模仿以及先进技术的学习,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公司参与到原创性较强的特色原料药领域。
2、不利因素
(1)原创研发能力弱
首先,国内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普遍而言创新能力不强,所用的技术多为普及化的现成技术,海光药业作为典型的行业内企业,也存在类似问题。其次,医药类前沿科技研发周期长、耗费资金大,公司现有的规模、资金和资源在客观上决定了公司只能进行无机盐化学原料药的研发生产。而现今药企下游行业为寡头垄断市场,此类企业对产品选择面大,对工艺、质量较为挑剔,故而导致公司议价能力较弱。
(2)易受原材料价格变动影响
化学原料药的原材料多为石油化工产品或是农产品,这两类原材料皆属于大宗商品一类,对国内外价格波动十分敏感。同时,国内的人工费用、水、电、煤等资源价格亦是逐年上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给药企的盈利带来压力。